「收藏大王」仇焱之
仇焱之(1908-1980),江蘇太倉人。早年師從晉古齋古玩店業主朱鶴亭,精於瓷器鑒定。民國34年(1945年)由盧吳公司在滬負責人吳啟周介紹,結識英國古董商厄寶德,為其在滬辦理古玩出口托運業務。民國35年以200萬法幣獨資開設「仇焱記」(又名「仇焱之文玩會」)於嵩山路44號。同年出任上海市古玩商業同業公會候補監事。民國38年結束在滬經營活動,去我國香港、瑞士繼續經營古代陶瓷。收藏甚豐,且多精品。1980年病逝於瑞士,所有庋藏由裔嗣交蘇富比拍賣公司在我國香港、倫敦拍賣。
南下的香港第一代收藏家
仇焱之13歲於上海一家古玩店當學徒,其掌櫃對古陶瓷鑒定十分善道。仇焱之在掌櫃的調教下,勤學敏悟,練就了一雙辨別古陶瓷的「慧眼」。之後,便自立門戶,立志經營古陶瓷,因其家學淵厚,有獨特的古書畫鑒賞天稟,故十分注重對古陶瓷的畫工紋飾與造型的研究,這在「圈內」可謂標新立異。
古往今來,古玩鑒賞界就存在「玩畫不屑瓷」、「鑒瓷不研畫」的弊端。而仇焱之如此高屋建瓴的「鑒瓷觀」,沿及今日,在「鑒瓷界」仍乃先卓。到上世紀40年代初,仇焱之憑借其手眼獨出,成為上海灘商賈雲集的十裡洋場中的風雲人物。
上世紀40年代晚期,仇焱之赴我國香港發展,與敏求精捨的創始人胡惠春、徐伯郊等儔侶成為第一批南下的香港第一代收藏家。
10余年間,在此彈丸之地,銜泥築巢般地收藏了眾多歷代官窯瓷器,傳其曾以1000港元撿漏明成化斗彩雞缸杯,被譽為業內佳話。
傾盡所囊「收養」中國瓷器
繁忙的生意之余,仇焱之始終筆耕不輟,於1950年相繼出版了《抗希齋珍藏明全代景德鎮名瓷影譜》、《齋珍藏歷代名瓷影譜》,成為國外專業人士研究中國官窯瓷器最有價值的書目之一。備受世人仰慕的是:仇焱之超人一等的「眼力」和流利的英語,亦為其游刃於古玩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
在闖蕩穿梭於歐美諸國期間,仇焱之發覺當年大量被八國聯軍劫擄去的中國藝術品,許多已絕跡於其後裔或舊貨市場。有些後裔對先輩掠奪而來的中國藝術品毫無欣賞或收藏意識,以永宣青花碗盤雜盛亂物者,絕非笑談。仇焱之目睹種種暴殄天物的荒誕事實,便萌生從「掠奪者」和僻市陋店中買回祖物的使命感。
但無奈的是,盡管其傾盡所囊,也僅是杯水車薪,沒有能力全部「收養」這些「中國瓷器。為不使中國陶瓷再度顛沛流離、含屈受辱,當時的權宜之計,只能是為這些流失他鄉的中國瓷器找一個「善待的婆家」。同時為提升「西方藏界」對中國悠久文化的了解和中國瓷器的賞識水平,仇焱之除苦心積慮撰稿之外,還不懈奔波游說於歐美各大博物館、基金會、知名收藏團體和富商之間。
聞名遐邇的大衛‧珀西瓦爾爵士(Sir Percival David,大維德基金會)、瑞典國王古斯塔烏‧阿道爾夫(King Gustav Adolf of Sweden)、烏爾渥斯的女繼承人——芭芭拉‧哈頓(Barbara Hutton, the Woolworth heiress)、上海博物館等,讓人眼饞的中國古陶瓷精品中,有許多為仇焱之的昔日「月老」或「捐贈」之物。
「宣杯」拍賣達1524萬港元
功成名就後,仇焱之先生移居瑞士,許多天涯故交亦紛至沓來,其富麗雅致的別墅,儼然成了中西方「古玩家、藝術人」游歷歐洲諸國的「根據地」。其摯友張大千等人,每至瑞士,均以仇宅為己家,或繪畫博弈,或賞瓷彈戲,或相攜共游,他鄉敘闊逢故知。
2006年4月l0日蘇富比香港春拍推出了一件宣德款釉裡紅三魚紋高足杯,目前面世的此類「宣杯」僅見於我國台北「故宮」,但此件拍品與彼杯相比,其釉裡紅色澤更艷麗更純正,紋飾亦更清晰,實為明早期官窯之精品。該高足杯系仇焱之舊藏,l980年由蘇富比在香港以60萬港元成交,此次拍賣達1524萬港元。
來源:中國商報
編輯:西巖